首页 >> 档海拾贝 >> 正文

戴丽:嘉善地方史料的收集者和文化的传播者

[日期:2016-10-14]   来源:   作者:   阅读:[字体: ]

  她是嘉善县地方档案史料收藏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,是《嘉善记忆》的执行主编,为嘉善地方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贡献。她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收藏故事,她的经历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?
  为留住嘉善的东西 她改变了收藏方向
  她叫戴丽,今年40岁,是我县一名镇(街道)机关工作人员。日前,记者来到她的家中采访。在一个朝南房间以及过道里,记者看到了摆放整齐的古籍、书画、契约等收藏品。戴丽说,2010年起收藏与嘉善有关的物品,藏品约有千件。
  戴丽从小对文化艺术感兴趣,专业美术。1996年毕业那年,学校边上老房子拆迁,戴丽路过时,看到有人准备将一对精美的木雕“牛腿”当柴烧,戴丽立即用30元买下了它,并参照木雕上的图案完成了自己的美术毕业作品。由于木雕“牛腿”携带不方便,毕业时,她以180元的价格转卖他人。戴丽说,这是她人生首次收藏经历,此后对收藏产生了浓厚兴趣。出于对家乡的感情,有一次,为了不让一块出自于嘉善的玉器流落他乡,她毫不犹豫高价买下了它,以为这是“留住了嘉善的东西”。然而,渐渐地,她发觉这是误读了“保护地方文化”这个含义,这样的收藏也没有多大意义,因为玉器上并没刻有能证明它属于嘉善的任何文字等信息。后来,在收藏中,她逐渐领悟到,“地方文化”应该包括嘉善历史人物编著的书籍或嘉善历史上形成的票证、契约、徽章等带文字的物品。
  于是,戴丽千方百计从市场、网上淘嘉善的东西。有一次,她在网上看到一本由清末嘉善知县江峰青编著的《谦山鸿印集》,但已出售,几经辗转,她花60元钱买到了复印件。还有一次,她在网上看到也是由江峰青编著的《魏塘楹联录存》,多次联系在北京的卖家,卖家以自己留藏为由拒绝了她的请求。最后,她委托在北京工作的妹妹同事,通过其“三寸不烂之舌”的“游说”,终于将念念不忘的《魏塘楹联录存》收入囊中。
  为传播嘉善地方文化 她笔耕不辍
  在收藏地方性史料的过程中,戴丽认识了我县的多名收藏爱好者,他们经常相聚谈古论今。在此期间,她萌生了建立一个协会的想法,没想到与收藏爱好者董纪法的想法不谋而合。在县档案局的支持下,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,“嘉善县地方档案史料收藏研究会”于2014年5月20日成立,成为浙江省首个从事地方档案史料收藏研究的民间社会团体,戴丽被选为该研究会的秘书长。
  2015年1月,由嘉善县档案局和嘉善县地方档案史料收藏研究会主办的《嘉善记忆》创刊,书中泗洲塔的历史渊源、陶庄老集镇的变迁、干窑蝴蝶瓦的兴衰、嘉善老茶馆的记忆等文章都出自研究会会员之手。戴丽介绍,《嘉善记忆》每年编印两期,每期1500册,除了分发给我县各部门(单位)外,还分发给省内外的文史爱好者。
  戴丽说,他们鼓励会员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,发表在会刊《嘉善记忆》上。戴丽本人也时常结合一些史料写些文章,目前,她撰写的涉及抗战、家风家训、历史名人等内容的文章在《嘉兴日报·嘉善版》刊登近10篇。戴丽以收藏的《杨椒山公家训》这本古籍为线索,挖掘出了明代著名谏臣杨椒山及其移居嘉善的后人的故事,通过3200多字的《字字珠玑化后人——明代谏臣杨椒山家训对其在善后裔的影响》一文,向世人展示了杨椒山后人在“人须要立志”“每日自省”等家风家训影响下的良好修为,这对当下的家庭教育也有着深远的意义。
  “在收藏的过程中,见多了尔虞我诈,有时明明知道对方在骗我,在哄抬价格,但为了收到嘉善的东西,也会欣然接受。渐渐地,感觉自己的心态变平和了,眼光高了,路也宽了,自己想要什么也越来越清晰。收藏,让一个人的心变得强大。”戴丽感慨,挖掘传承地方文化已化为她精神世界的一部分,她会勇敢快乐地坚持走下去。

    (转自2016年10月13日嘉兴日报嘉善版第2版民情版 记者 赵莉勰)

分类列表